Z 文件系统是由 Sun™ 开发使用存储池方法的新技术。 这就是说只有在需要存储数据的时候空间才会被使用。 它也为保护数据最大完整性而设计的,支持数据快照, 多份拷贝和数据校验。增加了被称为 RAID-Z 的新的数据复制类型。RAID-Z 是种类似于 RAID5类型, 但被设计成防止写入漏洞。
ZFS 子系统需利用到大量的系统资源, 所以可能需要一些调校来为日常应用提供最大化的效能。 作为 FreeBSD 的一项试验性的特性,这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所变化; 无论如何,下面的这些步骤是我们推荐的:
总共的系统内存至少应有 1GB,推荐 2GB 或者更多。 在此处所有的例子中,我们使用了 1GB 内存的系统并配合了一些恰当的调校。
有些人在少于 1GB 内存的环境有幸正常使用, 但是在这样有限的物理内存的条件下,当系统的负载很高时, FreeBSD 极有可能因于内存耗尽而崩溃。
我们建议把未使用的驱动和选项从内核配置文件中去除。
既然大部份的驱动都有以模块的形式存在,它们就可以很容易的通过
/boot/loader.conf
加载。
i386™ 构架的用户应在内核配置文件中加入以下的选项, 重新编译内核并重启机器:
这个选项将扩展内核的地址空间, 因而允许
vm.kvm_size
能够超越 1 GB
的限制(PAE为 2 GB)。
为了找出这个选项最合适的值,
把以兆(MB)为单位所需的地址空间除以 4 得到。
在这个例子中,512
则为 2 GB。
所有构架上 FreeBSD 都应该加大 kmem
地址空间。在有 1GB 物理内存的测试系统上,在
/boot/loader.conf
中加入如下的参数并且重启后通过了测试。
更多 ZFS 相关推荐调校的细节请参阅
http://wiki.freebsd.org/ZFSTuningGuide
.
FreeBSD 有一种启动机制能在系统初始化时挂载 ZFS 存储池。 可以通过以下的命令设置:
这份文档剩余的部分假定系统中有 3 块
SCSI 磁盘可用,
它们的设备名分别为
da0
,
da1
和 da2
。
IDE 硬件的用户可以使用
ad
代替 SCSI。
在单个磁盘上创建一个简单, 非冗余的 ZFS,
使用 zpool
命令:
可以通过 df
的输出查看新的存储池:
这份输出清楚的表明了 example
存储池不仅创建成功而且被 挂载 了。
我们能像访问普通的文件系统那样访问它,
就像以下例子中演示的那样,用户能够在上面创建文件并浏览:
遗憾的是这个存储池并没有利用到 ZFS 的任何特性。 在这个存储池上创建一个文件系统,并启用压缩:
现在 example/compressed
是一个启用了压缩的 ZFS 文件系统了。
可以尝试复制一些大的文件到
/example/compressed
。
使用这个命令可以禁用压缩:
使用如下的命令卸载这个文件系统,并用
df
工具确认:
重新挂在这个文件系统使之能被访问,
并用 df
确认:
存储池与文件系统也可通过 mount
的输出查看:
正如前面所提到的,ZFS 文件系统,
在创建之后就能像普通的文件系统那样使用。然而,
还有很多其他的特性是可用的。在下面的例子中,
我们将创建一个新的文件系统,data
。
并要在上面存储些重要的文件,
所以文件系统需要被设置成把每一个数据块都保存两份拷贝:
现在可以再次使用 df
查看数据和空间的使用状况:
请注意存储池上的每一个文件系统都有着相同数量的可用空间。
这就是我们在这些例子中使用 df
的原因,
是为了文件系统都是从相同的存储池取得它们所需的空间。
ZFS 去掉了诸如卷和分区此类的概念,
并允许多个文件系统占用同一个存储池。
不再需要文件系统与存储池的时候能像这样销毁它们:
磁盘无法避免的会坏掉和停止运转。 当这块磁盘坏掉的时候,上面的数据都将丢失。 一个避免因磁盘损坏而丢失数据的方法是使用 RAID。ZFS 在它的存储池设计中支持这样的特性, 这便是下一节将探讨的。
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,这一章节将假设存在 3 个
SCSI 设备,
da0
, da1
和 da2
(或者 ad0
和超出此例使用了 IDE 磁盘)。 使用如下的命令创建一个
RAID-Z 存储池:
Sun™ 推荐在一个 RAID-Z 配置中使用的磁盘数量为 3 至 9 块。 如果你要求在单独的一个存储池中使用 10 块或更多的磁盘, 请考虑分拆成更小 RAID-z 组。 如果你只有 2 块磁盘, 并仍然需要冗余, 请考虑使用 ZFS 的 mirror 特性。 更多细节请参考 zpool(8) 手册页。
zpool storage
至此就创建好了。
可以如前文提到的那样使用 mount(8) 和 df(1) 确认。
如需配给更多的磁盘设备则把它们加这个列表的后面。
在存储池上创建一个叫 home
的文件系统,
用户的文件最终都将被保存在上面:
像前文中提到的那样,用户的目录与文件也可启用压缩并保存多份拷贝, 可通过如下的命令完成:
把用户的数据都拷贝过来并创建一个符号链接, 让他们开始使用这个新的目录:
现在用户的数据应该都保存在新创建的
/storage/home
上了。 测试添加一个新用户并以这个身份登录。
尝试创建一个可日后用来回退的快照:
请注意快照选项将只会抓取一个真实的文件系统,
而不是某个用户目录或文件。@
字符为文件系统名或卷名的分隔符。
当用户目录被损坏时,可用如下命令恢复:
获得所有可用快照的列表,可使用
ls
命令查看文件系统的
.zfs/snapshot
目录。例如,执行如下命令来查看之前抓取的快照:
可以编写一个脚本来每月定期抓取用户数据的快照,久而久之, 快照可能消耗掉大量的磁盘空间。 之前创建的快照可用以下命令删除:
在所有这些测试之后,我们没有理由再把
/store/home
这样放置了。让它称为真正的
/home
文件系统:
使用 df
和
mount
命令将显示现在系统把我们的文件系统真正当作了
/home
:
这样就基本完成了 RAID-Z 的配置了。使用夜间 periodic(8) 获取有关文件系统创建之类的状态更新, 执行如下的命令:
每一种软 RAID
都有监测它们 状态
的方法。
ZFS 也不例外。
可以使用如下的命令查看 RAID-Z
设备:
如果所有的存储池处于健康状态并且一切正常的话, 将返回如下信息:
如果存在问题,可能是一个磁盘设备下线了, 那么返回的存储池的状态将看上去是类似这个样子的:
在这个例子中,这是由管理员把此设备下线后的状态。 可以使用如下的命令将磁盘下线:
现在切断系统电源之后就可以替换下
da1
了。
当系统再次上线时,使用如下的命令替换磁盘:
至此可用不带 -x
标志的命令再次检查状态:
在这个例子中,一切都显示正常。
正如前面所提到的,ZFS
使用 校验和
(checksum) 来检查存储数据的完整性。
这时在文件系统创建时自动启用的,可使用以下的命令禁用:
这不是个明智的选择,因为校验和
不仅非常有用而且只需占用少量的存储空间。
并且启用它们也不会明显的消耗过多资源。
启用后就可以让 ZFS
使用校验和校验来检查数据的完整。
这个过程通常称为 “scrubbing”。
可以使用以下的命令检查 storage
存储池里数据的完整性:
这个过程需花费相当长的时间,取决于存储的数据量。 而且 I/O 非常密集, 所以在任何时间只能执行一个这样的操作。 在 scrub 完成之后,状态就会被更新, 可使用如下的命令查看:
这个例子中完成时间非常的清楚。 这个特性可以帮助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确保数据的完整。
本文档和其它文档可从这里下载: ftp://ftp.FreeBSD.org/pub/FreeBSD/doc/.
如果对于FreeBSD有问题,请先阅读
文档,如不能解决再联系
<questions@FreeBSD.org>.
关于本文档的问题请发信联系
<doc@FreeBSD.org>.